LD体育在线
站内搜索:
 首页 | 学院介绍 | 新闻公告 | 党建工作 | 师资队伍 | 学科科研 | 人才培养 | 国际教育 | 学团工作 | 创业就业 | 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WELCOME
当前位置: 首页>>师资队伍>>教师风采>>正文
教师风采

师资队伍

2021年11月16日 21:53  点击:[]

文艺学



学科带头人:

刘雪松,1963年5月生,辽宁人,文学博士,文艺学学科教授、硕士生导师,LD体育在线文艺学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影视文化研究

专著:

1:《世纪之交文学批评的新潮》 25万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0年8月

2:《90年代新锐批评家》 15万字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3年8月

教材:

参编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现代中国文学》(1949—2008)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年7月

论文:

1《学院批评的困境、进路之一种》 《当代文坛》2011年1期   C 刊  核心

2《周边话语的繁复与本体话语的荒芜》《福州大学学报》2011年1期  C 刊 核心

3《文学批评的新景观》《当代文坛》 2012年3期  C 刊 核心

4《文学批评与哲学关系》 《当代文坛》 2007年7期  C 刊 核心

5《90年代新锐批评家的现代性转向》  《学术交流》2012年6期   C 刊  核心

6 《90年代的作家批评》《名作欣赏》2011年7期   核心

7《中国后现代文学批评对现代性的解构》《作家》2012年3期 核心

8《解析反腐大剧<人们的名义>如何收获成功》 《电影评介》2017年5期  核心

9  《主旋律电视剧:<大江大河>:谱写改革宏篇,书写人民想“心史” 》《电影评介》2019年1期  核心

10 《近几年主旋律影视剧的创新性探索》《电影评介》2019年10期  核心

项目:

2013主持《新左派文学批评研究》,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结项)项目编号:13E078

2018主持《新时期文学批评的转型与走向》,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8ZWE726

2013主持《90年代新锐批评群体研究》,省教育厅项目(结项)项目编号:12522308

2016主持《新时期文学批评的转型与走向》,省教育厅项目(在研)项目编号:135MSYYB019

获奖:

2011专著《世纪之交文学批评的新潮》获“牡丹江师范学院优秀科研奖”

2013论文《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第九届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教育论文评比大赛” 二等奖


朱华,1965年3月生,黑龙江林口县人,教育学硕士,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牡师院语文教学论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
 已独立完成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文学作品教学研究》1项,目前作为第一参与人在研项目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任务课题《黑龙江汉语方言调查.集贤》”,出版专著2部,并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文化报》《全球教育展望》等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

论文《谈情感教育》2000年获黑龙江省第三届高校学报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一等奖、论文《中学语文课堂戏剧教学刍议》获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第12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论文《中学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两个问题》2010年获黑龙江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论文《中学语文戏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2007年获黑龙江省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专著《问题与对策--高师中文专业师范生教例研究》2011年获得了“牡师院优秀自编教材”三等奖;

教学改革项目“《高师教法课中加强学生从师素质与创新意识研究与实践》”2005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人);教学改革项目《教育生命视域下教师专业发展探索》2011年获牡师院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人)。

2003--2005年连续三年获得牡师院校级教学优质奖,1999年获校级“十佳教学新秀”称号,2004、2010年获得牡师院优秀教师奖,2013年获得牡师院“学校建设发展”突出贡献奖”。


王丙珍,1972年5月生,山东潍坊人,哲学博士,教授,文艺学硕士生导师。“乃寅写作班”创意写作教学研究团队成员,文艺学教研团队成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学会会员;牡丹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东北少数民族文学、当代审美文化。

已独立完成教育部青年项目1项,省教改工程项目1项,省教育厅项目1项,省文化厅项目1项;目前主持在研项目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满—通古斯语族民族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6BZW180)、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一般项目“鄂伦春族摩苏昆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项目编号:15ZWB04)、黑龙江省政府博士后资助项目“满-通古斯语民族说唱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项目编号:LBH-Z15190)、牡丹江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牡丹江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MNUB201606);出版专著4部,并在《黑龙江民族丛刊》《北方论丛》《电影文学》《前沿》《满语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44篇;

论文《后殖民主义视域下原生态民歌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例》、《大兴安岭版画的审美意蕴与文化认同》获2012、2013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科研成果贰等奖;《鄂伦春族萨满神话的传承与变异》、《全球化视域中少数民族文学的跨文化认同——以鄂伦春族史诗“摩苏昆”为例》、《全球化视域下少数民族生态审美文化的建构——以鄂伦春族文学为例》获2012、2014、2016年度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十二、十三、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壹等奖;《北大荒版画的审美意蕴与生态文化价值》获2015年度黑龙江省艺术设计学科首届科研成果评奖叁等奖;《鄂伦春族萨满神话的生态审美意蕴与文化认同》获2018年度黑龙江省第四届文学学科优秀科研成果奖贰等奖。专著《鄂伦春族文学研究》2016年度获得了“第九届黑龙江省文艺奖”一等奖。科研项目《全球化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族史诗“摩苏昆”研究》荣获2015年度全省优秀艺术科学研究贰等奖。教学改革项目“乃寅写作班”创意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2018年度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为第七)。


 刘晓玲,1968年8月生,辽宁省大连人,教育硕士,文艺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写作学、秘书学。

 已独立完成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并在《职业技术教育》《电影评介》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黄大军,1977年8月生,吉林伊通人,哲学博士,文艺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LD体育在线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现当代文学省级教学团队成员、乃寅创意写作教学团队成员、文艺学研究所成员,牡丹江诗词研究会副会长、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当代审美文化、空间理论、创意写作

已独立完成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西方现代城市哲学的文化动向研究”等2项,厅级项目3项,校级项目4项,目前主持在研项目是:黑龙江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新时代精准扶贫文学研究”(1354ZD018)1项、校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出版专著《西方空间理论的美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等4部。在《北京社会科学》、《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论文曾获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黑龙江省哲学学科优秀科研成果奖、黑龙江省文学学科优秀科研成果奖、黑龙江省艺术学科优秀科研成果奖、牡丹江市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各种奖项13次。教学改革项目“‘乃寅写作班’创意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2018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为第二)。2013年获“黑龙江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13年获校级“十佳师德标兵”称号、2014年获校级“优秀教师”称号、获2013—2014学年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学优质奖、2015年获校级“优秀教师”称号、2017年获校级“优秀教师”称号。


延永刚,1982年9月生,河北承德人,文学博士,文艺学学科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西方文论。

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艺学创新路径探索”(排名第五);主持教育部青年项目“南京大屠杀的文学记忆研究”(在研);主持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西方误读理论谱系研究”(在研);主持黑龙江省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校创意写作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结项);此外,主持黑龙江省教育厅备案项目1项(在研);主持黑龙江省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项(在研);参与完成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项(第三、第四);参与完成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1项(第二)。出版专著1部(《哈罗德·布鲁姆误读理论研究》),主编教材1部(《创意写作立体化教程》)。并在《文艺争鸣》《北方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15篇;论文《互文性思想的变迁与主体性命运的沉浮》获2017年文学学科科研成果三等奖;论文《将镜头对准电影自身——贾樟柯<江湖儿女>的元电影性质解读》获2019年黑龙江省艺术科研成果二等奖;获得牡丹江市科研成果一等奖1次,牡丹江师范学院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1。教学成果“乃寅写作班创意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2018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为第四)。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学科带头人:

金莉娜,1974年7月生,黑龙江省穆棱市人,文学博士,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教授、硕士生导师,LD体育在线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语言学科研团队成员,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会理事、黑龙江省语言学会理事、朝鲜—满通古斯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

已独立完成部级一般项目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目前主持在研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濒危赫哲语参考语法”(编号:18BYY19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朝鲜汉字资源文献整理与研究”(编号:18ZDA306);教育部一般项目1项,“基于类型学的韩汉(朝)语篇结构标记对比研究”(编号:13YJA740021)。出版专著3部,并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中国朝鲜语文》等刊物发表论文10篇。《汉语、朝鲜语空间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获得“中国朝鲜语文第十一届《正音奖》大赛”一等奖,《类型学视野下的朝鲜语“准连动结构”研究》获得“黑龙江省语言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一等奖,专著《汉韩句法结构对比研究》获得“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作为外语的朝鲜语使用现状及相关对策研究报告》获得“黑龙江省首届文学学科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12获得“牡丹江师范学院 年度‘内涵强校,我当先锋’建功竞赛先进个人”,2012 年获得“牡丹江市‘教育强市,我当先锋’建功竞赛先进个人”,2015年获得“牡丹江师范学院年度校级优秀教师”,2016年获得“牡丹江师范学院校级优秀共产党员”。


孙英杰,男,出生于1967年11月,黑龙江青冈县人,师从于方立教授,2006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牡丹江师范学院LD体育在线院长。黑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省重点专业带头人,牡丹江市“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校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科研团队带头人,校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学团队带头人 ,校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乃寅创意写作教师团队带头人。

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理论语言学  形式语言学

主持完成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任务2项,省厅级项目6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20余篇。


张颖,1974年1月生,黑龙江省东宁人,文学博士,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方言)项目2项、省级科研、教改项目4项;出版专著、教材4部,并在《中国教育报》《北方论丛》《学术交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获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牡丹江师范学院第二届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1项,获教学优质奖”“优秀教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多次。



汉语言文字学


学科带头人:

刘丽丽,1979年11月生,山东平邑人,文学博士,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我院学术委员会成员,黑龙江省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基地成员,远东族群语言研究科研团队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汉语方言学。

已独立完成教育部国家语委项目“濒危汉语方言——黑龙江虎林话”(编号:YB1616A005)一项。目前主持在研项目是: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胶辽官话语音演变和历史层次研究”(编号:15YYB10)。出版专著两部,并在《语文建设》等刊物发表论文7篇。论文《变味儿的‘勾兑’》 2014年获得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奖三等奖(编号:2014-279-01),专著《休宁(溪口)方言研究》2016年获得黑龙江省首届文学学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黑龙江省第17届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编号:17143);教学改革项目“‘中华经典诵写讲’人文素质教学体系的探究与实践”2013年获得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编号:2013078,排名第4)。


吴媛媛,1973年2月生,黑龙江林口县人,教育学硕士,中国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教授、硕士生导师,LD体育在线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语言文字学研究所成员,黑龙江省语言学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出土文献语法学、文字学
 已独立完成教育部国家语委专项任务2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排名第二)、完成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项,完成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项(含重点项目1项),目前主持在研项目是: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任务“黑龙江汉语方言调查·集贤(编号:YB1807A001)”,出版专著1部,并在《语文建设》《学术交流》等刊物发表论文20篇;论文《第三人称代词流变探微》2010年获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奖,教学改革项目“中华经典诵读诵写讲研究与实践”2013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为第一),2017年获得黑龙江省“第九届教学名师”称号。



中国古典文献学


   付振华,黑龙江五常人,出版专著《陶杜论稿初编》,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唐以来思想史上的杜甫形象研究”,获黑龙江省文学学科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


李莹,黑龙江牡丹江人,主持国社科项目1项、省哲社项目1项、参与国社科项目2项,语保项目3项,省厅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18篇,出版和参编专著、教材8部;获牡丹江市社科联一等奖1项,校社科联一等奖1项。


綦中明,内蒙古赤峰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会会员,满学专委会常务理事;主持国社科项目1项、重大委托项目1项,参与国社科项目3项,主持参与省厅级项目9项;获厅局级奖励3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30篇


陈大志,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生导师,主持教育部国家语委专项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项目1项,参与国家语委项目4项,近年来,共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得市级科研奖励1项。



中国古代文学


学科带头人:

宋娟,1971年7月生,黑龙江鸡西市人,吉林大学文学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教授、硕士生导师,LD体育在线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学研究所所长,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科研团队带头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负责人,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牡丹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主持科研项目: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笔记与宋代文学研究》(编号:18BZW095);2.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宋代笔记与宋代文人生活》(编号:16ZWE02);3.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宋代笔记在<全宋词>编纂中的史料价值》(编号:12E015);4.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王仲闻<全宋词审稿笔记>研究》(编号:LBH-Z13137);5.黑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晚唐五代诗词关系研究》(编号:11542244);6.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手工艺品赴俄罗斯远东地区交流巡展》(编号:20164111);7.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建设——南宋末年文学编年系地研究》(编号:12@ZD154);8.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新中国70年社会治理研究”(编号:18@ZH011);9.中国百村社会治理调查重大项目子课题“《乡村传统文化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研究——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渤海镇江西村为例》(编号:18@ZH011-0320190401)》;10.牡丹江市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欢庆我们的节日——牡丹江节趣探讨》;

参与科研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五代声诗曲词发生史》(第二,编号09BZW041);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宋词女性化特征演进史》(第二,编号09CZW030);

出版专著1部,并在《学习与探索》《学术交流》《语文建设》《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励1项,厅局级奖励多项。

主持黑龙江省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3项,学校教改工程项目多项,获得黑龙江省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1项,学校教改成果一等奖2项。


杨敬民,男, 1974年2月生人,汉族,中共党员,文学博士,教授,牡丹江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生导师。科研方面,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2项,国家语委项目1项,省教育厅项目1项,近年来,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曾获黑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教学方面,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史选)、四大古典小说、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明清小说研究专题。


阮素芳,安徽省太和县人,省红楼梦文学学会理事。主持参与省厅级项目4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市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


姜丽华,哈尔滨人,完成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主持省厅级项目多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连国义,1981年12月生,黑龙江省绥化市人,文学博士,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已独立完成省教育厅教改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并在《文学遗产》《图书馆杂志》《江西社会科学》《国学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高春花,19781月生,黑龙江省五常市人,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苏州大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山东大学访问学者。曾于台湾政治大学学术交流。中国古代文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近代文学、清代女性文学、清代词学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1项(第二)、教育部项目2部(均是第二)、主持、参与省级、校级项目数项。出版专著2部,《清代唐宋词选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恽珠与<国朝闺秀正始集>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在《文学遗产》《历史档案》《湖北社会科学》《黑龙江民族丛刊》《词学》《复旦学报》等刊物发表核心论文十余篇。


刘丽华,河北唐山人,完成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出版专著2部,并在《学术交流》《语文建设》《中国成人教育》等刊物发表核心论文10余篇;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中国现当代文学


学科带头人:

李华,文学博士,二级教授,校教学督导,LD体育在线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知青文学研究所(知青文学科研团队)所长,省级教学团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负责人,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负责人。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专著1部、教材2部,并在《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高教研究》《社会科学辑刊》等刊物发表论文20篇;曾获得省社科联及牡丹江市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奖项;2007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年“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获批省级精品课程,2010年“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团队,2009年获牡丹江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2009年获黑龙江省教学名师称号。


孙玉生,1966年8月出生,山东郓城县人,文学硕士,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授,硕士生导师,LD体育在线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研究。已独立完成省教育厅项目2项。目前主持在研项目:牡丹江师范学院国家级重点创新预研项目:一代人的面孔——知青文学研究(GY201209)。曾在《社会科学战线》、《语文建设》、《社会科学辑刊》等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专著一部,教材3部。曾获2007年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二);2010牡丹江市社科联论文类一等奖,2011黑龙江省社科联论文类三等奖,2012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董慧,1979年6月生,黑龙江加格达奇人,文学博士,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知青文学研究所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

已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排名第二);主持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项;出版专著两部,并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哲版)《学术交流》《戏剧文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三篇。


冯岩,1981年12月生,辽宁盘锦人,文学硕士,中国现当代文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秘书学

出版专著1部,并在《电影文学》《兰台世界》《山花》《作家》等刊物发表论文18篇;论文《“我是狂人是怕谁”——论鲁迅与王朔之间的关联》牡丹江市第十九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血色浪漫——鲁迅与余华的死亡和鲜血意象分析》牡丹江师范学院第一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2015年获牡丹江师范学院第四届青年教师大赛人文社会科学组一等奖,2015年获黑龙江省高校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人文社会科学组二等奖;2017年《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牡丹江师范学院2017年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2015年被评为2014——2015学年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017年荣获牡丹江师范学院2015——2016学年“优秀教师”,2017年荣获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2017学年“三育人”先进个人,2018年荣获全国高校秘书专业知识技能2018年大赛 优秀指导教师。


王莉,1982年10月生,黑龙江省牡丹江人,文学硕士,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知青文学研究所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

出版专著1部,并在《电影文学》《语文建设》等刊物发表论文9篇;教学改革项目“中国语言文学课程教学中运用网络影视资源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获2017年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为第二)。


施新佳,1982年2月生,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文学博士,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知青文学研究所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已独立完成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目前主持省社科在研项目是:“西南联大与‘鲁艺’文学思想研究(编号:18ZWD439)”,出版专著1部,并在《当代文坛》《青海社会科学》《语文建设》等刊物发表论文19篇;论文《“南渡”忧思与家国怀想——抗战时期校园知识分子的精神言说》2017年获黑龙江省第三届文学学科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14年获得校级教学优质奖、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张远(1983-),女,辽宁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讲师,硕士导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东北地域文学、知青文学、网络文学等研究。

主持省社科项目1项,省教育厅项目1项,校级项目多项;参与国社科项目2项,省社科项目、省教育厅项目、校级项目多项。在《文艺理论与批评》《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等刊发表核心论文多篇,出版教材1部。


曲竟玮,1983年生,黑龙江东宁人。文学博士,牡丹江师范学院LD体育在线讲师,硕士生导师,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访问学者。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诗、影视文学、俄罗斯汉学。出版专著1部,在《南京师大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6篇。主持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新诗选本与新诗经典化研究》、黑龙江省外语学科专项项目《俄罗斯“汉语年”背景下的中国新诗俄译研究》等8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7项。获得黑龙江省第二届文学学科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黑龙江省第五届艺术学科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等5项。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学科带头人:

王立宏,1971年4月生,黑龙江牡丹江人,文学博士,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3项、省艺术规划项目1项、省厅级其他项目多项,目前主持在研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是:“黑龙江地方文学的本土化特征与外来影响的关系研究(编号:18WWB114)”,省艺术规划项目“黑龙江地区流传的俄罗斯民间艺术中国化研究”;出版《塞林格小说的文化阐释》《美国文学简编》《20世纪外国文学史》等专著4部;并在《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教育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焦玲玲,女,1981年生,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毕业,博士后在站。研究领域为外国文学,研究方向为中外文学与文化关系,先后教授过“外国文学”、“外国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名作欣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西方文化概论”和“东方文化概述”等多门课程。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18篇,指导学生在《名作欣赏》、《理论观察》、《大众文艺》等期刊上以专栏形式发表外国文学与文化相关论文50余篇;主持并结项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省教育厅项目2项,省社科学术资助项目2项,省高教协会项目1项;获省艺术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艺术学学科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等等。


卢艳玲,1981年3月生,辽宁锦州人,文学硕士,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与文论。

  主持厅局级项目“2018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解构与承继:新俄罗斯小说研究 (编号:1353MSYYB047) ”、“2017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项目 解构与承继——新俄罗斯小说研究 (编号:WY2017095-C) ”;出版专著2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获得2014年牡丹江市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吕佳,1975年2月生,黑龙江省密山人,文学博士,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比较诗学

目前主持在研项目是:省教育厅备案项目:小说电影化叙事研究项目名称(编号:1352MSYYB027)牡丹江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小说影像化叙事研究”项目名称(编号:MNUB201622),出版专著4部,并在《戏剧文学》《电影文学》《四川戏剧》等刊物发表论文29篇;论文《小说影像化叙事的价值阐释及负面影响》2017年获“黑龙江省艺术科学研究项目优秀艺术成果”二等奖,专著《全球语境下冯小刚电影的美学流变》2014年获得了“黑龙江省艺术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专著《小说影像化叙事研究》获2018年度“黑龙江省第四届文学学科研究成果”三等奖。



学科教学(语文)


乔世文,男,1963年1月,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副研究员,在牡丹江师范学院评估中心工作,曾在牡丹江市第一中学从事语文学科教学7年,现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和评估认证管理工作。曾发表论文10多篇,参编教材2部,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省教学改革立项2项,以第一参与人参加省教学改革项目5项。撰写调研报告6份。



上一条:刘雪松

关闭

版权所有@ LD体育在线(中国)有限公司